星空·综合体育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战略目标,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山西省是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是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近年来,山西省坚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支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加清新了,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最直观的感受。面对这来之不易的生态环保成果,山西省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紧盯主要矛盾、重点区域、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深入开展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全面推进重点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整治,一体实施汾河谷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今年1月至10月,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3.0%,为近三年最大改善幅度星空·综合体育,PM2.5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大力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全省地表水环境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2%,超过国家下达目标15.9个百分点,特别是汾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提升9.5个百分点,汾河入黄河口断面水质首次达到优良标准。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创建数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人为干扰数量和面积实现“双下降”,重要生态空间得到严格保护。全省生态系统质量等级提升的区域面积占比达到21.5%,高出全国9.83个百分点,华北豹种群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昔日濒危的省鸟褐马鸡成为遍布三晋的吉祥鸟,青头潜鸭、玉带海雕等珍稀鸟类频现公众视野。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建立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一键启动”机制,各类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责任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大力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构建以环境保护条例为统领,以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防治条例为支撑的生态环境保护“四梁八柱”法规框架。深入推进制度建设,形成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等制度体系。持续健全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强化高效能监测管理和数据应用,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山西省对标“双碳”目标,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谋划实施了一系列工作举措,着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对焦化钢铁等碳排放大户,通过强化标准引领,制定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指南》等地方标准,引导重点工业企业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碳排放管控。充分发挥碳市场对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积极作用,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常态化监管机制,利用碳排放配额管理、初始分配、履约机制,加快推进火电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今年山西省共有96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碳市场交易,累计成交量达5442.33万吨、成交额达32.09亿元。
围绕衣、食、住、行、用等与公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消费领域,上线“三晋绿色生活”碳普惠推广平台,初步构建了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碳普惠制度体系,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取得积极成效,全省已有超过630万居民参与碳减排,累计减碳量超19万吨。
同时,推动长治市以及晋中开发区、阳泉高新区等4个产业园区,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推进太原武宿零碳机场等5个近零碳排放项目建设,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典型做法和近零碳发展模式,发挥试点引领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太原市、长治市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类项目的支持力度。全省金融机构已累计发放碳减排支持工具贷款367.78亿元,太原、长治2市共有57个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得到金融机构授信492亿元、获得贷款244亿元。
因资源分布和工业发展历史,工业固废是困扰山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也是山西省污染防治攻坚的重点。近年来,山西省全力推动煤矸石井下充填和煤基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实施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固废污染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今年7月,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对打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标志性战役进行了系统部署。
推动源头减量。强化煤基固废源头控制,鼓励煤矸石井下充填,加强燃煤电厂新型燃烧技术研发和推广。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对固废产生强度大、利用处置难的项目依规开展准入管理。将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作为衡量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加快生产工艺及污染防治设施改进升级,推动煤炭、电力、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落实清洁生产要求。
推进综合利用。加快建设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和产业集群,持续加强煤基固废多元化利用,引导企业在环境风险可控前提下,优先开展煤矸石等固废在发电、筑路、生产建筑材料、提取有价组分等领域的规模化利用。不断拓宽煤基固废大规模消纳渠道,统筹推进煤基固废用于采煤沉陷区、采矿坑等损毁土地治理,探索开展煤基固废用于自然荒沟的生态回填和修复治理星空·综合体育。
加强规范管理。持续开展工业固废堆场排查整治,建立环境监管全口径清单和问题堆场清单,分级分类推进整改整治。深入实施工业固废全过程监管,建设工业固废产生及利用处置数据库,完善重点监管企业清单。加强对煤基固废产生、利用和处置企业的日常监管,持续深入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山西省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集中攻坚“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和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按时序稳步推进。
“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统筹治污、调水、清淤、增湿、绿岸一体实施,以骨干工程为抓手,对汾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河道、岸线进行系统治理,推动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截至11月27日,285个工程已开工284个,开工率99.6%;已完工152个星空·综合体育,完工率53.3%;完成投资额508.6亿元。从去年6月份启动以来,通过1年多的工程实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1.8万立方米/日,新增人工湿地面积336亩,完成河道治理913.9公里,压采地下水245万立方米。
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山西省沿黄4市19县以及16条主要入黄支流为重点,协同开展“净河、减污、治路、洁产、扩绿”等5项攻坚行动。行动开展以来,组织对黄河干流山西侧岸线公里范围内、主要入黄支流岸线米范围内各类污染源进行拉网式排查,推动生活污水直排、企业污水外排、养殖废水违规排放、违规堆沙储煤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改。为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谋划实施城乡生活污染防治、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环境监测监管等领域共161个重点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开工率达到87.0%,完工率达到39.8%。
美丽山西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山西是全省人民的心之所向。
美丽山西至少包括“三美”,即“生态美、发展美、共享美”。“生态美”是美丽山西的重要标志和核心内容,就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宜居、环境更优美,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发展美”是美丽山西的内在要求和内生动力,就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共享美”是美丽山西的关键支撑和最终目的,就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今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山西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2035年美丽山西基本建成的目标,当前和今后十年是美丽山西建设的关键时期。山西省将按照立足当前、长短结合、滚动推进的工作模式,治山、治水星空·综合体育、治气、治城一体推进,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把美丽山西建设蓝图变为生动现实。一是完善实施体系。充分发挥美丽山西建设系统性牵引作用,在能源星空·综合体育、产业、交通、城乡建设和财税金融等领域,全面构建与美丽山西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将“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理念深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二是推动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低碳发展、提升环境质量、守牢安全底线、改善生态系统、全民共建共治、强化保障支撑等6个方面若干项重点任务。三是开展示范创建。一体推动美丽河湖、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等“美丽系列”建设,梯次推进健康城镇、绿色学校、生态社区等“美丽单元”建设,聚小美为大美,绘就美美与共的美丽山西新画卷。
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我们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西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