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广东必一运动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必一运动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yy易游专访广东生态环境厅:“十五五”广东环保怎么干?

时间:2025-05-21 11:07:38 作者:admin 点击:

  yy易游广州磨碟沙公园,春季盛放的黄花风铃木吸引市民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南方周末记者冯飞摄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PM2.5浓度连续5年优于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目标值;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3.2%,年均水质类别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达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表示,广东注重推动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整体提升,不断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含绿量”,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更加鲜明,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广东模式”获生态环境部高度肯定。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指出,下一阶段广东的生态环保工作,将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创建美丽中国先行区,以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为主线,依托科技创新与区域联动,构建智慧、高效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南方周末:“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写入中央和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广东在低碳、零碳园区建设方面进展如何?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十二五”以来,广东省先后被列为首批国家低碳省试点、全国七个碳排放交易试点之一,深圳、广州、中山分别被确定为第一、二、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在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先锋模范作用。

  2017年,基于省内低碳试点工作基础、涵盖多领域低碳技术成果,开展在制定评价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步趋近于零并最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综合性示范工程(广东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初步探索“零碳”发展模式。2021年,省生态环境厅选取了韶关市、深圳前海合作区等地开展第一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市(区)建设,各试点地区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和经验借鉴。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我们将于近期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及相关机构开展深入调研,了解我省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现状、零碳园区建设基础,国际国内零碳园区建设经验做法,分析我省零碳园区建设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提出符合我省实际的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和模式,谋划推进一批零碳园区试点。

  南方周末:2024年,广东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5.8%,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广东是如何做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首先是大力提升工业源治理成效yy易游。锅炉低氮燃烧改造、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水泥熟料生产线改造、涉VOCs企业排放深度治理、储油罐改造等重点减排举措为完成“十四五”规划减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是大力推进移动源治理攻坚。大力提高车辆清洁化水平,研究开展零排放货运通道试点工作,移动源排放量大幅下降。此外,也在强化面源精细化管理。提前督导各地市部署落实烟花爆竹禁限放工作,今年春节期间全省未发生重度污染天气。

  我们也在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效能,将“被动监管”转变为“主动服务”模式。利用大气污染防治挂图督战系统,实现“数据汇聚—问题分析—线索推送—核查上报”功能;不断优化天地车人一体化监管应用,让黑烟车、高排车无处遁形;通过固定污染源大气污染防治综合应用加强对涉气固定污染源的监管,为精准减排和精准治污建立扎实有效的数据基础。

  南方周末:2025年“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在大湾区召开,广东如何做好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是夯实美丽广东建设颜值基础。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将“美丽中国”理念引入运动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提出全力打造“美丽全运”。建立空气质量保障联防联控运行机制,全面做好赛前准备、赛中保障和赛后评估等各项工作;指导各地加快完善大气污染源管控清单,编制印发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加强监测监控基础能力建设,保障空气质量优良,切实做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空气质量保障。

  南方周末:2024年底,增江(广州市段)、佛山市高明河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在改善流域水质方面,广东啃了哪些“硬骨头”?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2018年国家高层视察指出的9个劣Ⅴ类断面,继2020消除劣Ⅴ类后,目前深圳茅洲河共和村、深圳河口、广州珠江西航道鸦岗、惠州淡水河紫溪等4个断面水质跨越式提升至Ⅲ类,汕头海门湾桥闸、东莞石马河旗岭、东莞运河樟村、茂名小东江石碧yy易游、揭阳榕江北河龙石等5个断面提升至Ⅳ类,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持续大幅下降,水质明显改善。

  部分流域治理成效显现。如小东江流域,依托省环科院驻点帮扶,以流域系统整治方案为牵引,针对治理基础薄弱等症结问题重点解决,靶向破解“老大难”污染源精细精准治污,配套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治水成效持续巩固提升。经过多年污染治理攻坚,茂名城区第一水质净化厂二期于2024年正式投运,城区段295公里新建污水管网实现通水yy易游,小东江干流沿程5个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支流水质提升了1-2个类别。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主要按照“一个清单、一个方案、一个指南、一套标准、一项办法”,分别从建设对象、建设路径、建成要求、制度保障等全方位指导各地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推动构建“一市一江一风光、一镇一河一风情、一村一溪一风景”的美丽河湖新格局。除确定57个县(市)美丽“母亲河”建设时序清单,“十四五”期间还选树了广州市南岗河-木强水库、深圳市观澜河等22个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广州市增江、佛山市高明河等6个案例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从广东肇庆星湖国家湿地公园外的绿道上拍摄公园的五龙亭倒影。南方周末记者冯飞摄

  南方周末:珠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紧张,土地开发利用速度快对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管理有较高要求,广东做了哪些探索?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为着力破解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存在的突出难题,广东省聚焦保安全、提速度、强服务,探索差别化、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和工作流程,在确保人居风险可控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的前提下,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推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提质增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探索建成1个污染土壤异地处置中心,处置能力39万吨/年,2022年8月运营至今,累计处置13个地块污染土壤约58万吨。二是在全国率先研究提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异位协同处置”修复模式,可为涉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地块再开发建设至少节约2年。该修复模式助推深圳市全球招商重大项目——立讯精密基地提前6个月落地建设,为深圳市宝安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主要是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省生态环境厅构建了“全筛查、严准入、强监管”机制,依法对8457个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累计将139个地块纳入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保障955万平方米建设用地土地开发土壤环境安全yy易游。

  我们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名录地块纳入“双随机 一公开”执法检查,印发工作指引,解决现场执法指导性文件缺乏、操作性不强的难题。同时,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通过系统核查、遥感核实和典型地市抽查等方式,开展重点建设安全利用台账抽查,避免“应查未查”“违规开工”等问题。此外,指导各地按要求对初步调查地块开展监督检查,省级对调查报告、委托地市评审风险评估报告开展监督检查。

  南方周末: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开局的节点,广东生态环境事业有什么新目标?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十五五”时期,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牢牢把握四个“一”:坚持一个统领,以全面建设美丽广东为统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贯穿一条主线,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为主线,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体现一个引领,以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为引领,分级分类打造一系列美丽广东建设示范样板;夯实一个保障,以智慧高效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保障,健全美丽广东建设制度体系。到2030年,实现生态环境持续高位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碳排放控制水平走在全国前列,重点要素领域实现稳定达标,美丽广东建设持续扩面提质yy易游。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重点有四方面举措。一是坚持湾区引领,全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对标国际一流湾区,携手港澳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高地,共建融合创新美丽湾区;聚焦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探索城乡全域推进美丽广东建设实践的新机制、新模式,率先打造一批美丽城市(县、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标杆;积极开展美丽园区、生态社区、宁静小区等“美丽细胞”建设。

  二是坚持品质提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对标美丽建设全要素改善目标,推动以美丽蓝天为导向的空气质量改善、以美丽河湖为导向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以美丽海湾为导向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实施新污染物治理重大工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或改善幅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三是坚持绿美牵引,夯实南粤绿色生态安全基底。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实施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工程,建成一批国家公园、国际红树林中心等标志性成果。整体推进陆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迁地保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健全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提升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强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支撑,高水平建设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创新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算法研究与应用示范,提升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预警预报、遥感监测、污染溯源、执法监管、督查监察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场景创新。


工程案例